如意堂中醫診所 UE CHINESE MEDICINE CLINIC
  • 主頁
  • 診所介紹
  • 醫師介紹
  • 醫話文集
  • 報導、訪問及講座現場
  • 新推出!湯包介紹
  • 服務範圍及收費

安宮牛黃丸預防武漢肺炎?

3/9/2020

0 Comments

 
Picture
      早前有中醫師在電視節目中宣揚中成藥「安宮牛黃丸」可以治療重症「武漢肺炎」(新型冠狀病毒肺炎,COVID-19)。平時,我們又常聽到安宮牛黃丸是救命靈藥,又說人人家裡都應常備一粒安宮牛黃丸。到底,安宮牛黃丸是甚麼東西?有甚麼作用?最重要的是,它真的能針對武漢肺炎嗎?
 
      安宮牛黃丸,出自清代著名醫家吳鞠通的《溫病條辨》,主治溫熱病後期的痰熱神昏。在中醫方劑學中,安宮牛黃丸歸類於開竅劑,「開竅」是中醫學中的一種治療手段,針對竅閉神昏的病人,也就是我們現在所適的昏迷、不省人事,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等情況。「竅」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口等五竅。竅閉就是以上五竅閉塞不通。患者昏迷不省、五竅關閉、完無反應,在治療上就要用具有開竅作用的方劑去治療,才能讓患者回復意識,甦醒過來。
 
      那安宮牛黃丸是否可以中風昏迷的情況呢?回答這個問題前,我們必須先理解中醫治病的原則,也就是「辨證論治」。為免本文章越說越遠,我們簡單一點講,就是中醫看「病」,不是單純地看「甚麼病」,也要看病的「特性」。病的特性可以有很多,但其中最常出現的就是「寒」與「熱」了。上文提及,安宮牛黃丸主治的是「溫熱」病性。因此,如果中風昏迷的病人確定是「溫熱」病性,則可以使用安宮牛黃丸;如非,則不能使用,否則毫無幫助,甚至加重病情,得不償失。
 
      近年有說法指安宮牛黃丸可以用作預防中風的補健品,又是否可以呢?這裡要分兩點來說明。第一,治療和預防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概念,實際操作也全然不同。大家可以想像,安宮牛黃丸本是用於中風昏迷的急症,其藥性之峻烈豈是一般無病之人可以承受?第二,根據調查發現,香港地區可買到的安宮牛黃丸約有22種不同的配方,當時有部份甚至缺少了《溫病條辨》原著中的主要成份。也就是說,現在大家買到的安宮牛黃丸有可能根本不是古方中的安宮牛黃丸。有些藥商在方名加上自己品牌,如「馬XX安宮牛黃丸」,便辯稱這是另一條方劑,故與古方的安宮牛黃丸成份不一,實是取巧之至。這一種所謂的「安宮牛黃丸」到底有何用途?我不清楚,但建議大家小心服用了。
 
     最後講講武漢肺炎的部份,根據半個月前已出版的國家衛健委公佈的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(試行第三版)》(下稱診療方案),列出了COVID-19 危重患者的推薦藥方,其中包括安宮牛黃丸,直至最新的《診療方案(試行第七版)》中,建議藥方依然無變。但必須留意,這裡運用安宮牛黃丸是在患者「危重」時,也就是出現了呼吸衰竭、休克、或合併其他器官功能衰竭時方可使用。另外,藥方只屬於「推薦」,實際臨床運用時仍需考慮病人情況。
 
      由上,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說,安宮牛黃丸並無預防武漢肺炎的作用。安宮牛黃丸也並非大家日常保健強身的選擇。至於是否需要常備一粒於家中以防長者意外?除非你非常有信心判斷長者的病情屬熱屬寒,又能確保藥丸並無過期,那倒是可以考慮的。不過,在香港這彈丸之地,聯絡醫護進行急救可能更方便快捷呢。
0 Comments

關於「武漢肺炎」的情況及個人建議

2/12/2020

1 Comment

 
Picture
        近日武漢肺炎肆虐,全城恐慌。執筆之時,確診人數已急升至42人。情況嚴峻,網上流傳各式各樣與醫療衛生有關的資訊,眾說紛紜,故特別分享一些相關的個人看法及建議。
 
世衛正名
首先,是次疫症被廣泛傳媒稱為「武漢肺炎」。實際上,世界衛生組織(WHO)已將其定名為「新型冠狀病毒(2019-nCoV)」,也是醫學界中普遍認受的名稱。網上有人稱其為「武漢急性呼吸道症候群(武漢肺炎)Wuhan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(WARS)」突出了病毒最早被發現的地點,用起來方便易記,尚可接受。但若稱其為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(SARI)便不太恰當。SARI泛指不同病原體引起的嚴重肺炎,是指需住院的肺炎,非特定指新型冠狀病毒,必須注意。
 
症狀
        據內地衞生部門提供的資料,個案的病徵包括發燒、乏力、乾咳及呼吸困難。按現時最新資料顯示,當中九成多的患者會出現發燒,乾咳是第二多出現的徵狀。其中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則以呼吸困難為主。網上流傳有患者無發燒徵狀,只有咳嗽,最終確診新型冠狀病毒。這裡要認清兩個事實,第一,按記錄確實有患者無發燒徵狀,但只屬於極少數個案。第二,新型冠狀病毒擁有一個較長的潛伏期,現時資料顯示介乎2至10天,甚至最新公佈的24天。因此,不可否認的是,即使患者沒有症狀(發熱、咳嗽),也可以傳播病毒。這也是本次疫症相對棘手之處。
 
傳播途徑
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是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,也是03年SARS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,相信不少人已有認知。但近來資訊顯示,新型冠狀病毒亦可通過接觸傳播及「氣溶膠」傳播,某程度上解釋了為何新型冠狀病毒比SARS有更強的傳播能力。「氣溶膠」,英文是Aerosol,比較方便理解的叫法有「煙霧質」,是指懸浮在氣體中的顆粒,體積上比飛沫細一點,能隨氣流而傳送的距離也較遠。有報導指「氣溶膠」只在醫療器材或廚房等地才出現,實際上,人體經噴嚏或咳嗽中所釋放的分泌物當中,本身就已包括飛沫及煙霧質。如果在一定的距離接觸到由帶菌者所釋放的飛沫或煙霧質,亦有可能受到感染。至於糞渠傳播方面,現在仍有爭議的空間,我們下面再議。
 
香港確診情況
相信大家都會留意本地確診的情況,直到現時(2月11日下午3時),香港確診人數為42人。當中最值得留意的地方有幾個。
第一,要特別注意本地感染的個案。按現有資料,2月4日確診的兩位患者過去14日均無外遊記錄,故都是本地感染個案。令人擔心的是,當中有個案並無與過去確診患者密切接觸的記錄,令其感染途徑顯得撲朔迷離,無從調查。
第二,同是2月4日,一名25歲的男子確診,是現時香港最年輕的確診患者。因過往的認知是,新型冠狀病毒多影響老年人;但這一確診病例推翻了這一理解。現時亦未有其他證據顯示任何年齡層可倖免。
第三,2月9日確診的一家人,現被傳媒報導為「打邊爐家族」,同出席了年初二晚上一個共19人的飯局中,當中11人已被確診。據報導,當晚該家族既有燒烤,亦有打邊爐。不少人因此認為打邊爐屬於高危活動,多間連鎖集團亦已暫停供應火煱。當然,打邊爐及燒烤本就會對身體帶來種種負擔,中醫多不建議此類活動;但同時也提醒大家,即使是一家人吃飯,也要注意衛生,儘量避免共用餐具等。
第四,就是昨晚(2月10日)才發生的疑似社區爆發事件。事件發生在青衣長康邨,懷疑病毒經糞渠傳播到同一棟大廈較低層數的單位中。關於這個事件,首先這不是所謂的「淘大2.0」,因為兩者傳播的途徑並不方同。其次,按目前所知,該單位的糞渠曾有改建,致使病毒可以經糞渠的排氣管傳播。在此也提醒大家要留意一下自己家中的廁渠,如馬桶經常有臭味傳出,特別在開抽氣扇時尤其明顯,則應盡快咨詢專業人士;另外沖廁時也必須蓋好廁板再沖廁。其三,目前也不能排除確診者是在大廈其他地方接觸過後而傳染的,因此也提醒大家即使在大廈的公共場所中,也要注意帶口罩,切勿掉以輕心。
 
注意事項
        以下提出五點與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防範措施,其實也是建基於一般感冒的預防方法,只是要求更高、更仔細。
 
1. 口罩
        相信這點不用我多說,全香港甚至全世界都在瘋搶,甚至醫護人員也不一定能買到,某些我認識的診所因為口罩不足而要停診。在這裡想分享的是,戴口罩是必須以正確的方法佩戴,有顏色的那面對外,有鐵線的那邊在上。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用一般外科口罩,而且要即用即棄。但在此嚴峻時刻,如果你存貨有限,在飯前可以選擇將口罩除下後,有顏色那面對外對摺,並用紙巾或信封等包好,待飯後再次戴上。但這個做法每個口罩只能用一次,間隔時間亦不能太長。記緊,如果一般外科口罩在各種原因下弄濕了,基本上其防護功能已然失去,請佩戴另一個口罩。也因此,一般外科口罩絕不能「翻蒸/洗乾淨」後重用。
 
2. 洗手/清潔
        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可通過接觸傳播,煙霧質也可以在物體表面停留一段較長的時間,故此洗手及清潔顯得尤其重要。按最新資料顯示,酒精及漂白水產品均可殺滅冠狀病毒,但「滴露」卻是無效。大家必須注意。
 
3. 戒口
        作為中醫師,當然要提醒大家病從口入!生冷冰凍、煎炸熱氣等食物,不論任何時候均應減少服用。甜食、奶類、芝士等,在中醫角度屬於「肥甘厚味」,是引起各種疾病的原兇,就外感疾病(即感冒、咳嗽等有關疾病)來說,即使不是主因,但也會拖慢身體的復原,甚至使病情反覆不癒;故此,相關食物也應盡量減少。生果方面,有些也只適宜合理食用的,例如榴槤、芒果等等,俱是濕熱之品,濕疹患者自應敬而遠之,一般人多吃的話,也容易引起咽痛、痤瘡等問題。眾多水果當中,蘋果是最安全、最簡單的選擇,但當然不能夠是冰凍的,起碼應在室溫中解凍後方可食用。橙也是很多香港人的至愛,當然橙有著非常高的營養,但依然偏甜,容易引起痰濕;感冒初起尚可食用,但若出現咳嗽,即使有痰無痰,也應避免服用。
 
4. 運動
        做運動強身健體是老生常談,而且需要長時間鍛鍊方能增強體質,故此現在才重視其實無補於事。不過,在此也要提醒各位,中醫角度認為,做運動不是要「爆汗」,也不是重複某一種動作便是,而應著重全身性、對稱性的運動,完成後微微汗出,有氣喘的感覺便已是「運動」。另外,運動前後記得注意保暖與及補充水份。
 
5. 中藥
        最後的最後,當然是講一下中藥對於本次疫情的作用了。按現時資料顯示,中醫藥已經成為內地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必要療法。參照2003年SARS的情況,中醫藥也是有其作用的。網上流傳種種的「藥方/保健方」,在此按我所知道的跟大家討論一下。
第一,大蒜水。一句講,沒用的,如果有那麼簡單就好了。第二,各種太寒涼的方藥。按現在可查得的資料,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屬於中醫的「寒濕疫」。既然是「寒」,便應用溫熱的藥物來應對。可是,不知是否板蘭根、金銀花等對於市民大眾的抗炎印象非常深刻,很多流傳的「藥方/保健方」都包含這兩種中藥。可惜的是,這類中藥都屬於寒涼類的中藥,有清熱的作用,但無溫熱的作用,可謂南轅北轍,完全相反。因此,我建議大家切勿胡亂服用,以免得不償失。第三,近日也有人提出焚燒艾葉來作為防疫消毒的方法。艾葉,亦即艾草,是一常用中藥。古藉中確有記載燒艾以作防疫之用,但面對今次的新型冠狀病毒,暫時並未有相關證據顯示燒艾有殺滅病毒的作用。個人看法是不妨一試,但別抱有太大期望。
因應是次疫症為寒濕疫,天氣亦傾向寒冷,我個人建議,「生薑陳皮水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,就是以上兩種藥材,焗水/煲水皆可。如果出現輕微怕凍,流涕等症狀,生薑陳皮水也有會有一定幫助。但若出現喉嚨痛,由於太多可能性,我建議還是應該盡快求醫。當然,如果有發燒,則應馬上求醫,並盡快提醒身邊家人、朋友注意身體情況。同時,為人為己,亦應自我隔離,及時截停疫症傳播。
1 Comment

蘿蔔解人參?

7/7/2019

0 Comments

 
Picture
近來有不少咳嗽的病人求診,其中不少人都問可否食蘿蔔,都認為它是寒涼、破氣之物,有哮喘、咳嗽的人士不可多食,甚至有「蘿蔔解人參」之說,到底中醫如何理解蘿蔔呢?
 
事實上,蘿蔔古名為「萊菔」,早在《詩經》中已有記載。我們平時食用的蘿蔔是其根部,性涼,味辛甘,功效包括通利臟腑、消食、化痰、去滯等。因其性味確實偏於寒涼,所以脾胃虛弱、氣血虛弱者的人士並不適宜食用,尤其是常有腹瀉及喘咳者更不應食。然而,翻查中醫典籍,卻並無記載有關「蘿蔔解人參」之說。那到底蘿蔔與人參能否一同食用呢?
 
歸根究底,蘿蔔性質偏寒涼,人參性偏溫;蘿蔔動氣消滯,人參具補氣功效;兩者性質南轅北轍。若兩者一起食用,未必能帶來任何改變。因此,古藉中雖無「蘿蔔解人參」的記載,但因為兩藥性味完全相反,服食人參時確應忌食蘿蔔。或者這樣解釋,會更幫助大家理解蘿蔔與人參的關係。
 
蘿蔔不適合脾胃虛寒之人,但只要用得合時,它也有可用之處。例如秋冬期間熱賣的羊腩煲,便借助了蘿蔔寒涼之性來減輕羊肉燥熱之性,平衡餸菜本身的偏性,使人體服食之後能以羊肉之溫來驅寒但亦不會上火。另外,若食滯而致噯酸、胃部脹滿不適,可食用蘿蔔以消滯。非外傷性而時有流鼻血者,亦可間中服食蘿蔔來緩解。有傳蘿蔔可以降低血糖,但由於糖尿病在中醫角度可分為幾類,建議先由專業中醫師判斷後方可進食。
 
值得一提的是,蘿蔔除根部外,各個部位皆可以入藥;較常用的是其種子,稱為「萊菔子」。萊菔子性平,味辛甘,也有消食除脹、降氣化痰之效。《本草經疏》指出:「萊菔子,味辛過於根,以其辛甚,故升降之功亦烈於根也。」顯示種子之性味功效均強於根部,可治療痰多咳嗽、胃腹脹痛等不適。
0 Comments

肩痛一定是肩周炎?

6/21/2019

0 Comments

 
Picture
上一期與大家分享了頸椎問題,今期與大家講講肩部的問題。
 
肩關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關節。它可以多角度、大幅度、旋轉性活動,第一是因為它屬於「球窩關節」的結構,第二是因為肌肉豐富而且肌腱由四方八面連接肩關節。因此,反過來說,引起肩部不適的原因有很多。一般大家最常認識的是肩周炎。
 
肩周炎,外號特別多,「肩部周圍性炎症」、「五十肩」、「肩凝症」、「凍結肩」等等都是人們會用以稱呼此病的。其中「五十肩」應該是最多人認識的,很多人都以為是指50歲人士便容易患上此病,其實現時此病患者歲數快速下降,很多人30-40歲便已發病。在我經驗中也曾遇過23歲便患此病的!所以「五十肩」這稱呼愈來愈不準確。相反,我喜歡用「肩凝症」或「凍結肩」來命名此病,因為它道出了本病一個最主要的症狀,就是肩部活動困難得有如凍結了一樣!我常笑言本病患的肩部就像「凍肉」一樣,上下前後活動皆有阻礙,到了一定角度亦會出現疼痛;嚴重時甚至休息不動也有疼痛!肩周炎會大大限制患的活動能力,甚至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、自理能力。所以大部分患者都會主動求診。然而,在臨床經驗中,有另一種肩患比肩周炎更常見,那就是「肩挾擠症候群」。
 
「肩挾擠症候群」,相信大家便陌生多了,甚至聽也未曾聽過。其實是怎樣的問題呢?我們剛才說過,肌腱是從四方八面連接肩關節。部份肌腱非常靠近肩關節內部,甚至在關節之內穿過,在反複、持續、強力的勞動過後,這些肌腱受到擠壓會出現損傷、撕裂,甚至是斷裂;也有一種情況,肌腱可以嵌插於關節內,使關節像是「卡住」了一樣。因此本病也有「肩關節嵌頓」之稱。本病患者最常出現的不適是「抬不起手」。患者在一開始舉手時無明顯疼痛,但當角度逐漸增大,多在平舉或以上時(90-120度)便覺肩部拉扯不適,如勉強再向上舉,則會導致劇痛。而由於肌腱在主動活動時才會受牽拉,故疼痛只會在患者主動活動時出現;如在外力協助下活動則無,這亦是本病與肩周炎的最大分別。另一個本病與肩周炎的分別是:肩周炎患者常出現多角度不適,則上舉、後伸、外展等活動皆受限及疼痛,但肩挾擠症候群患者多以上舉時疼痛。
 
要預防以上兩種肩部不適,最基本是要注意自己的日常姿勢。長時間的肩部不良姿勢,如駝背、縮肩等都是引起肩部疾患的重要原因。日常工作或處理家務時應避免集中或重複使用同側肩關節,建議應交替使用。如真的出現疼痛,應盡量減少負重,休息時可以用暖水袋或暖包等熱敷10-15分鐘,減輕疼痛之餘,亦有助改善病情,促進康復。同時,應該減少肩關節受壓,故睡眠時注意避免側睡患側一方。在無負重的情況下,可以進行簡單運動以幫助病情,例如先向前伸手,然後上舉,然後向後慢慢放下,重複10-15次如此以手臂劃一個圓圈,有助拉開肩關節,舒緩挾擠症候群的疼痛。肩周炎患者則可用手指爬牆,儘量愈爬愈高,這亦有助鬆解肩關節粘連,舒緩肩周炎。
 
最後緊記!以上運動僅作參考用途,如進行任何動作時出現疼痛則應即時停止。如有任何疑問,也請與相熟中醫師請教!

(刊於2019年2月《善樂周刊》)
0 Comments

頸椎細細 問題多多

6/20/2019

0 Comments

 
Picture
今天想與大家分享一個我在臨床上經常接觸的病—頸椎病。
 
頸椎病,指的是因長期勞損、慢性退化等所引致頸部不同組織的病變,並繼而壓迫脊髓、神經、血管等所造成的一系列功能障礙。近年越來越多人患上頸椎病,都與智能手機普及、長時間使用電腦等有關。有些人經常落枕(即俗稱「瞓捩頸」),甚至每天起床便見頸項疼痛,其實也有患上頸椎病之嫌。
 
一般我們理解頸椎病,都是肩頭痛、手麻痺等等,但其實頸部結構較為複雜,受頸椎影響的部位較多,所引起的症狀亦五花八門。如壓迫血管,則會造成頭暈頭痛;壓迫脊髓,則可出現四肢麻木無力、走路有踩棉花感;壓迫交感神經,可見胸悶、嘔吐、呼吸不暢,甚至是心律失常等情況。而如果是頸肩酸軟、上肢麻木,就是壓迫到神經根了。
 
上文也提到,長時間使用電腦、智能手機等都與頸椎病有關係。其實說穿了,就是姿勢問題。使用智能手機時,頭部自然向前傾,實際上就是加重了頸部肌肉的負擔。長時間的不良姿態甚至會令頸部的弧度變直、頸椎移位,引發頸椎病。長時間使用電腦,或在工作忙碌時,肩頸常不自主地處於緊張狀態,頭部也習慣向前傾。當發現肩頸疲累時,這不良姿態已維持了好幾小時,久而久之便得了頸椎問題。
 
因此,要預防頸椎病,最主要的就是維持一個合適的姿態。工作環境中,電腦螢幕的高度應剛好在直視向前的視線以下;鍵盤及滑鼠的高度則應該讓人的肩膀下垂、手肘維持在90度左右。使用手機時,如果情況許可,將手機放在較高的位置,避免長期低頭。在使用手機及電腦的同時,也不忘間中活動一下。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抬頭望天,然後緩緩向兩側轉動。這個動作不但可以舒緩頸部緊張肌肉,也有助維持頸部的生理孤度。當然,注意頸部保暖,避免冷氣直吹頭頸部,也是預防頸椎病的重要方法哦!

(刊於2019年1月《善樂周刊》)
0 Comments

手腕痛 有不同

6/17/2019

1 Comment

 
Picture
「何醫師,我手腕愈黎愈痛呀,攞電話都好辛苦呀!」

腕關節在人體當中雖然並不是甚麼大關節,但因為牽涉許多手部的精細動作,也是眾多關節中較易出現勞損的一個。尤其是需要長期手持電話、捧重物、拖拉行李等的朋友,腕部常出現過度疲勞,引起疼痛。一開始只是偶發性的疼痛,或未引起注意,但隨著疼痛日漸加劇,慢慢連刷牙、扭毛巾亦見困難,對生活構成影響,再發展下去,甚至休息時也會出現刺痛,嚴重影響生活。
 
腕關節構造精細,不同的痛點可以反映出不同肌腱的問題。在眾多腕部疼痛中,較為人所知的包括「媽媽手」,亦即「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」,其主要痛點在大拇指根部的地方,並在拇指活動時疼痛加重。一個簡單的測試方法是用拇指以外的其他手指包裹拇指,成拳頭狀,並稍向前屈。如果出現疼痛,則基本可診斷為「媽媽手」。
 
另一個腕部臨床常見疾病是「腕管綜合症」,痛點在腕部掌側面的中間﹝相當於錶扣的位置﹞,嚴重時可以引起全手掌的麻木、無力等等。本病患者以女性為主,更年期過後發病率更高。若腕關節屈起後2-3分鐘內出現手掌麻木,麻木感分散於全掌,而非在手指,則很大機會屬於「腕管綜合症」。
 
治療上,不同的腕部勞損治法大同小異,基本都以中醫骨傷手法配合針灸為主。根據中醫理論,「不通則痛」,不同的痛點代表了不同經絡的阻塞。拇指根部的地方屬於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太腸經的循行部位;腕部掌側面的中間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循行部位。醫師在治療時,會按病情選取相應的穴位進行針刺或骨傷手法治療;部份體質偏弱者則宜配合中藥治理。一般而言,經過 3-4次治療後,患者腕痛會大大減輕,屈伸也較前靈活,對生活及工作的影響也會大大減少。

然而,因腕痛與長期勞損有關,故工作期間亦應注意姿勢,並定時進行拉筋等鬆弛動作。部份患者情況嚴重,建議工作時可以佩戴護腕作保護,但須注意應在休息時除下,避免腕掌部肌肉因長期受壓而出現萎弱、無力等問題。
 
1 Comment

「醫師,你琴日有無跑馬拉松呀?」

6/3/2019

0 Comments

 
Picture
「醫師,你琴日有無跑馬拉松呀?」

一年一度的馬拉松又完滿結束了,每年總有人因過份疲勞而出現問題。小的可以是膝痛、腳痛、腰痛等問題;但近兩年十分不幸,賽後皆出現人命傷亡。心痛之餘,亦極可悲很多參賽者均缺乏充足的心理及生理準備,便貿然參與這有一定危險性的運動,造成大大小小的身體毛病。本是強身健體的運動項目,何苦弄得體無完膚?

「我跑完之後,兩邊膝頭哥好痛呀!腳底又有尐酸痛。」

這份患者本就反覆膝痛,在我手上治療後情況基本穩定。但經過十公里的勞動後,膝痛便又發作,更增添了腳部的疼痛。我仔細檢查患者雙膝,發現其疼痛部位跟之前基本相同,都是以內外膝眼位置較明顯,其餘地方無礙。我再進行了好幾個檢查,基本已可以確診為髕骨軟化症。

「髕骨」就是我們一般講的「菠蘿蓋」、「膝頭哥」。在它的下方有一層薄薄的軟骨,在我們日常行走時,作為力量傳遞的緩衝之用。但因過度行走、膝關節使力不當、先天骨盆或膝部結構異常、膝部外傷等原因下,髕骨軟骨受到較大的磨損,久而久之,便會出現膝部疼痛或無力,造成了「髕骨軟化症」。此病一般以年輕人較多見,亦因年輕,康復也較容易。治療上,一般以骨傷手法配合中藥外敷,大多可取得明顯效果。當然,長期康復亦需靠患者避免過度勞損及進行適當的鍛練。如出現症狀後並無適時求診,髕骨磨損愈發嚴重,慢慢會發展成膝骨關節炎,到時候再治療便麻煩得多了。

「基本上都無特別,同之前的問題一樣。只係跑完之後嚴重返尐咁啦。治療下就無野架啦!我同你睇埋隻腳先。」

我再檢查他左腳,只是足弓外側有少許壓痛,屈伸基本無問題。考慮是筋腱勞損,只要做點舒緩手法即可。

治療期間,我們又再談及剛過去的馬拉松。原來在本次 70000多名參賽者中,  1100名跑手因抽筋、受傷等需要治療,  40人送院。這些數字,確實令醫者憂心。看著眼前這位跑手,我們又分享了練跑的重要性。除了練氣外,練跑亦為讓自己更熟悉自身狀態,知道何為極限。到了實際比賽時,才能有量力而為的餘裕,既可以享受挑戰自我的過程,又不必弄至七勞八損了。
  
(本文章寫於2015年香港馬拉松後,至今每年賽事仍有多名參賽者送院。除2019年外,其餘年份均有選手不幸離世。)

0 Comments

中醫治骨 內外兼備

5/31/2019

0 Comments

 
Picture
《激戰》中彭于晏被打至鼻樑陷塌。張家輝徒手幫他復位後,彭于晏打倒了對手,羸得比賽。

「睇戲咋!斷左骨梗係要開刀啦!唔想開刀?無得醫啦!」不少人作此回應,但現實是否如此?

中醫治療骨折、脫位等病症自古已有。累積起來的經驗使這門技術成為了學問,而且技術愈趨先進、精巧、系統化,也確實存在徒手駁骨復位的技術。《激戰》中的徒手治療,雖可說為緊急處理,但實際上也是過於簡化。現時香港極少人掌握此技術,以致漸被港人遺忘,但我在佛山實習時,發現佛山市內人民多習慣由中醫醫治骨折,甚至對中醫更有信心!

中醫治療骨折,最重要的當然是復位。這是最核心,但也是最困難的一部份。骨折後,本附在骨上的肌肉及韌帶會對拉離原有位置,加上地心吸力的牽引,肢體會出現畸型。復位的目的,當然是要令移位的骨回到原位上,即古書上所謂的「使其復舊」,使斷面重新接觸,才能刺激骨的生長,重新接駁。復位手法要在牽引下進行,也需要術者對人體結構有透切的認識,才能準確、利落、完整地完成復位。

除了手法復位外,固定的功夫也是極為重要的。老師常跟我們說:「固定也是治療的一部份。固定不好,一切前功盡廢。」老師所謂的好,當然不單包紮要穩固,也包括外敷中藥的運用。包紮穩固,確保骨斷面互相接觸,激發生長;配合中藥外用,使藥力直達患處,促進愈合。傳統中醫常使用夾板進行固定,取得靈活性高,方便隨時調整,也容許患者作有限度的活動,加快恢復功能。不同於石膏固定,動輒便是數周,即使患肢浮腫消退,也不能隨時調整,故很多病人反映「鬆左」,正由此起。

中醫骨傷科講求「醫患配合」,醫師竭盡所能治療,患者也有其相應的工作,那就是「功能鍛鍊」。在中醫角度中,患肢應該盡早開始進行運動,方能避免各種後遺症,這也是使用夾板固定的的另一大優點!但當然,運動鍛鍊也講求循序漸進。在復位後的10天內,患者只可以活動與骨折處相連的關節,而且力度宜輕柔、緩和。如腕部受傷,可以在不影響腕部的情況下,活動一下手指各個關節與及屈伸一下肘部。10天後,如進展理想,則可以在不負重情況下,稍微活動腕關節。在醫師的觀察及指示下,活動患處並不會加重傷勢,反而促進康復愈合,加速治療效果。

由此可見,中醫骨傷科絕對是一個已建立的系統,能完整且安全地治療骨折。而其實不單骨折,連脫位、韌帶撕裂/斷裂、各類型筋傷扭傷,中醫都是以這樣的思維及方法來處理,可說是中醫骨傷科的核心。
0 Comments

踢球後足趾痛

5/30/2019

1 Comment

 
Picture
「醫師,我入波果下少少痛架咋,諗住抖下無事,點知隻腳愈黎愈痛啦!」
「入左波梗係唔覺痛啦! 黎,俾我睇睇!」

我檢查患者右腳,發現其拇趾跖趾關節 (詳見圖示) 較左側稍為腫大,按之有痛,拇趾有外翻傾向。這拇外翻一般多見於常穿尖頭鞋的女士,由於長期壓力不平均,導致拇趾外翻,跖趾關節亦可見腫大。在這案例中,患者明明是男性,應該可以排除這一成因。因此,有必要再問清楚「案發經過」。

「你係踢果下痛?定之後先痛?」
「踢果下係用腳趾公抽埋去架,落腳已經覺得有尐問題,之後又愈黎愈痛囉,而家行路都有添!」

確定患者受傷情況,再按症狀及檢查來分析,患者是得了「右拇跖趾關節半脫位」,中醫上又稱「錯縫」。患者在用力踢球時,皮球給予反作用力於足趾,可能是用力過大、角度不當等原因,趾尖受力過大,槓桿原理下以致足趾跖趾關節向外破裂,做成關節錯縫。關節在當時已然受損,但患者並無即時處理,並繼續運動。跖趾關節作為縱向足弓的支點之一,每日走路都要受力,使關節附近的筋腱無法休息之餘,更加重損傷,故患者愈來愈痛。

「下?!脫位?無咁嚴重下話!」

一直以來,半脫位的概念都比較模糊,簡單來說就是「不完全的脫位」,症狀表現也遠比脫位要輕。因此,我比較喜歡用「錯縫」來描述這類病證,有點像扭螺絲時差一點點便完全對位的感覺,其實只差少許,但又不能置之不理。

而實際上,患者情況也不算嚴重,只要在關節處稍加牽拉,旋轉兩下,用力一推,聽到低沉的「突」一聲,感覺復位了,外觀馬上修正不少,腫脹小了,外翻輕了,壓痛也減少了。

「醫師,咁即係可以踢波啦?」

雖然是半脫位,但關節附近的筋腱、關節囊等亦有損傷,治療初期還是應該盡量減少活動,除必要的行走外,最好不要屈伸太多。經過 3次覆查及調整後,患者基本已痊癒,可開始進行緩步跑等鍛練。

(病例所列症狀僅屬參考,詳情請向中醫師查詢。 )
(原刊於Lovekids.com,經整理後重新刊出。)

​

1 Comment

功夫與中醫

5/29/2019

0 Comments

 
Picture
功夫之所以稱作功夫,全因為要練出東西來,必須一點一滴扎扎實實的費一番功夫。

《功夫之王》內,成龍解釋給外國人知道,不是能打的就叫功夫,而是反複鍛煉基礎的事,就是功夫。《一代宗師》中,梁朝偉被勸勉「念念不忘,必有回響」。說的其實是同一回事。
 
今晨休假,在家煮咖啡,用的是手沖方式。磨豆、煮水、沖煮,全是一手一腳。研磨度、份量、水量、溫度、流速,都有講究。沖出來的咖啡香氣四溢,入口甘醇,確是早晨的良伴。品質當然及不上專業咖啡師,他們出品那份恰到好處的回甘,在我手上往往成了苦澀。然而,辛苦得來的那份香醇往往最有底氣,久久不會消失,最令人陶醉,也最教人欣賞。
 
喝罷咖啡,是時候鍛練一下。平日的上午,籃球場僅零星數人,我選了一個角落,獨自練習投球。乍看之下,練習似乎只是不斷重複同一動作,毫無樂趣可言。然而,練習的過程當中其實須要不斷思考,在射出下一球前作出調整,決定力度、角度、手部動作、身體平衡等,從而在練習中得以成長,幫助下一次在球場上的發揮。這是練習的樂趣,比起球賽勝利帶來的快樂,或許要實在得多。
 
回想習醫路上,似乎也有相關經歷。學習初期,須要背誦大量的中醫經典段落、藥物性味、方劑等。大部份同學都是失心瘋一般,在圖書館的一角默誦起來。後來發現死背不行,便嘗試找出箇中規律,方便記憶;甚至有部份同學更以寫歌、配句、趣記等來作輔助。這些都是學習中醫的樂趣。畢業後,真的要行醫看病,很多時候都是走一步,看一步,所謂「摸著石頭過河」。每天就是要想:這個醫好了,那個醫不好,到底是為什麼?看一個病人,診斷、用藥、藥量、治療手法等都要仔細考慮。醫好一個病人,也許背後查過不少醫書,或是請教過先賢前輩,終於發現自己真的學會了使用某某治療方法,印證了某某學說。對醫師來說,這除了是一種樂趣外,更是一分成長、一份安慰、一股繼續幹下去的動力。

在中文裡,「功夫」一詞本就有兩個意思。一個是「打」出來的,另一個是要「費」的功夫。不論是指哪個意思,功夫都跟中醫很有關係。今天先跟大家討論後者,來日再談談打出來的。
 
(本文寫於2014年9月,原刊於Lovekids.com,經整理後重新刊出。)
0 Comments
<<Previous

    何庭軒醫師

    診餘醫話、個案心得

    日期

    March 2020
    February 2020
    July 2019
    June 2019
    May 2019

    分類

    All

    RSS Feed

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