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意堂中醫診所 UE CHINESE MEDICINE CLINIC
  • 主頁
  • 診所介紹
  • 醫師介紹
  • 醫話文集
  • 報導、訪問及講座現場
  • 新推出!湯包介紹
  • 服務範圍及收費

中醫治骨 內外兼備

5/31/2019

0 Comments

 
Picture
《激戰》中彭于晏被打至鼻樑陷塌。張家輝徒手幫他復位後,彭于晏打倒了對手,羸得比賽。

「睇戲咋!斷左骨梗係要開刀啦!唔想開刀?無得醫啦!」不少人作此回應,但現實是否如此?

中醫治療骨折、脫位等病症自古已有。累積起來的經驗使這門技術成為了學問,而且技術愈趨先進、精巧、系統化,也確實存在徒手駁骨復位的技術。《激戰》中的徒手治療,雖可說為緊急處理,但實際上也是過於簡化。現時香港極少人掌握此技術,以致漸被港人遺忘,但我在佛山實習時,發現佛山市內人民多習慣由中醫醫治骨折,甚至對中醫更有信心!

中醫治療骨折,最重要的當然是復位。這是最核心,但也是最困難的一部份。骨折後,本附在骨上的肌肉及韌帶會對拉離原有位置,加上地心吸力的牽引,肢體會出現畸型。復位的目的,當然是要令移位的骨回到原位上,即古書上所謂的「使其復舊」,使斷面重新接觸,才能刺激骨的生長,重新接駁。復位手法要在牽引下進行,也需要術者對人體結構有透切的認識,才能準確、利落、完整地完成復位。

除了手法復位外,固定的功夫也是極為重要的。老師常跟我們說:「固定也是治療的一部份。固定不好,一切前功盡廢。」老師所謂的好,當然不單包紮要穩固,也包括外敷中藥的運用。包紮穩固,確保骨斷面互相接觸,激發生長;配合中藥外用,使藥力直達患處,促進愈合。傳統中醫常使用夾板進行固定,取得靈活性高,方便隨時調整,也容許患者作有限度的活動,加快恢復功能。不同於石膏固定,動輒便是數周,即使患肢浮腫消退,也不能隨時調整,故很多病人反映「鬆左」,正由此起。

中醫骨傷科講求「醫患配合」,醫師竭盡所能治療,患者也有其相應的工作,那就是「功能鍛鍊」。在中醫角度中,患肢應該盡早開始進行運動,方能避免各種後遺症,這也是使用夾板固定的的另一大優點!但當然,運動鍛鍊也講求循序漸進。在復位後的10天內,患者只可以活動與骨折處相連的關節,而且力度宜輕柔、緩和。如腕部受傷,可以在不影響腕部的情況下,活動一下手指各個關節與及屈伸一下肘部。10天後,如進展理想,則可以在不負重情況下,稍微活動腕關節。在醫師的觀察及指示下,活動患處並不會加重傷勢,反而促進康復愈合,加速治療效果。

由此可見,中醫骨傷科絕對是一個已建立的系統,能完整且安全地治療骨折。而其實不單骨折,連脫位、韌帶撕裂/斷裂、各類型筋傷扭傷,中醫都是以這樣的思維及方法來處理,可說是中醫骨傷科的核心。
0 Comments

踢球後足趾痛

5/30/2019

1 Comment

 
Picture
「醫師,我入波果下少少痛架咋,諗住抖下無事,點知隻腳愈黎愈痛啦!」
「入左波梗係唔覺痛啦! 黎,俾我睇睇!」

我檢查患者右腳,發現其拇趾跖趾關節 (詳見圖示) 較左側稍為腫大,按之有痛,拇趾有外翻傾向。這拇外翻一般多見於常穿尖頭鞋的女士,由於長期壓力不平均,導致拇趾外翻,跖趾關節亦可見腫大。在這案例中,患者明明是男性,應該可以排除這一成因。因此,有必要再問清楚「案發經過」。

「你係踢果下痛?定之後先痛?」
「踢果下係用腳趾公抽埋去架,落腳已經覺得有尐問題,之後又愈黎愈痛囉,而家行路都有添!」

確定患者受傷情況,再按症狀及檢查來分析,患者是得了「右拇跖趾關節半脫位」,中醫上又稱「錯縫」。患者在用力踢球時,皮球給予反作用力於足趾,可能是用力過大、角度不當等原因,趾尖受力過大,槓桿原理下以致足趾跖趾關節向外破裂,做成關節錯縫。關節在當時已然受損,但患者並無即時處理,並繼續運動。跖趾關節作為縱向足弓的支點之一,每日走路都要受力,使關節附近的筋腱無法休息之餘,更加重損傷,故患者愈來愈痛。

「下?!脫位?無咁嚴重下話!」

一直以來,半脫位的概念都比較模糊,簡單來說就是「不完全的脫位」,症狀表現也遠比脫位要輕。因此,我比較喜歡用「錯縫」來描述這類病證,有點像扭螺絲時差一點點便完全對位的感覺,其實只差少許,但又不能置之不理。

而實際上,患者情況也不算嚴重,只要在關節處稍加牽拉,旋轉兩下,用力一推,聽到低沉的「突」一聲,感覺復位了,外觀馬上修正不少,腫脹小了,外翻輕了,壓痛也減少了。

「醫師,咁即係可以踢波啦?」

雖然是半脫位,但關節附近的筋腱、關節囊等亦有損傷,治療初期還是應該盡量減少活動,除必要的行走外,最好不要屈伸太多。經過 3次覆查及調整後,患者基本已痊癒,可開始進行緩步跑等鍛練。

(病例所列症狀僅屬參考,詳情請向中醫師查詢。 )
(原刊於Lovekids.com,經整理後重新刊出。)

​

1 Comment

功夫與中醫

5/29/2019

0 Comments

 
Picture
功夫之所以稱作功夫,全因為要練出東西來,必須一點一滴扎扎實實的費一番功夫。

《功夫之王》內,成龍解釋給外國人知道,不是能打的就叫功夫,而是反複鍛煉基礎的事,就是功夫。《一代宗師》中,梁朝偉被勸勉「念念不忘,必有回響」。說的其實是同一回事。
 
今晨休假,在家煮咖啡,用的是手沖方式。磨豆、煮水、沖煮,全是一手一腳。研磨度、份量、水量、溫度、流速,都有講究。沖出來的咖啡香氣四溢,入口甘醇,確是早晨的良伴。品質當然及不上專業咖啡師,他們出品那份恰到好處的回甘,在我手上往往成了苦澀。然而,辛苦得來的那份香醇往往最有底氣,久久不會消失,最令人陶醉,也最教人欣賞。
 
喝罷咖啡,是時候鍛練一下。平日的上午,籃球場僅零星數人,我選了一個角落,獨自練習投球。乍看之下,練習似乎只是不斷重複同一動作,毫無樂趣可言。然而,練習的過程當中其實須要不斷思考,在射出下一球前作出調整,決定力度、角度、手部動作、身體平衡等,從而在練習中得以成長,幫助下一次在球場上的發揮。這是練習的樂趣,比起球賽勝利帶來的快樂,或許要實在得多。
 
回想習醫路上,似乎也有相關經歷。學習初期,須要背誦大量的中醫經典段落、藥物性味、方劑等。大部份同學都是失心瘋一般,在圖書館的一角默誦起來。後來發現死背不行,便嘗試找出箇中規律,方便記憶;甚至有部份同學更以寫歌、配句、趣記等來作輔助。這些都是學習中醫的樂趣。畢業後,真的要行醫看病,很多時候都是走一步,看一步,所謂「摸著石頭過河」。每天就是要想:這個醫好了,那個醫不好,到底是為什麼?看一個病人,診斷、用藥、藥量、治療手法等都要仔細考慮。醫好一個病人,也許背後查過不少醫書,或是請教過先賢前輩,終於發現自己真的學會了使用某某治療方法,印證了某某學說。對醫師來說,這除了是一種樂趣外,更是一分成長、一份安慰、一股繼續幹下去的動力。

在中文裡,「功夫」一詞本就有兩個意思。一個是「打」出來的,另一個是要「費」的功夫。不論是指哪個意思,功夫都跟中醫很有關係。今天先跟大家討論後者,來日再談談打出來的。
 
(本文寫於2014年9月,原刊於Lovekids.com,經整理後重新刊出。)
0 Comments

中醫的骨傷科

5/28/2019

0 Comments

 
Picture

「骨傷科? 即係推拿呀?」
「中醫駁骨?講笑咋?吓,而家重有人做架咩?」
 
每每跟新認識的朋友說起我是中醫師,他們都總會伸出「友誼之手」──「幫我把脈丫!」。我總笑著回答:「我都睇內科,但我主力做骨傷科,幫人整骨果尐」話未說完,大多換來上述的「回答」。一般我都選擇簡單應對完事,因為我知道自己一旦開了頭,便不知道會說多久……
 
要談中醫骨傷科,確實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。自古以來,人類生活中也多多少少總有點跌倒、撞傷。在疼痛的驅使下,人們也要找點方法讓自己好受一點。於是,人類漸漸的發現了將熱物貼在身體上,可以解除某些疼痛;按壓、摸揉受傷的部位,又可以減輕些許症狀;受異物刺傷,必須清理傷口才能加速康復,否則會令傷口不能癒合,甚至發膿生瘡。把這些發現一點一點滙聚起來,便成了知識,繼而成了學科、系統。中醫骨傷科亦藉此得以建立。
 
根據史書記載,周朝設立了史上首次的「官方醫療分科」。當中的「瘍醫」負責「金瘍」、「折瘍」,即處理金屬器所致的開放性創傷與及骨折等的問題,也就是骨傷科醫生的原型了。唐代,我國首本骨傷科專著面世,整理了整骨手法的14個步驟、注意事項及適用藥物等。宋明時代,太醫院共設立了十三科,當中「正骨科」及「金鏃科」都屬於中醫骨傷科的範疇。由此可見,中醫骨傷科學一直發展興盛,亦是被受肯定的醫療技術。直到清朝末年,西方文化湧入,中醫整體受到了人民的質疑,甚至是歧視。中醫骨傷科醫生慢慢淪為「跑江湖、賣膏藥之流」,可謂自生自滅的境地。
 
直到近年,中醫骨傷科在內地已稍見復原之勢,各地各省各有門派。但在香港,中醫的發展大多圍繞於內科,真正的骨傷科發展並不多見。實情是,認識這門技術的人本不多,能實際操作的人少,敢操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。因此,不少普羅大眾均以為中醫骨傷科已失傳、沒落,年紀少的甚至以為那只是小說情節,現實中並不存在。
 
「咁中醫點醫斷骨?斷骨喎!唔係一定要去醫院咩?」
 這位新朋友對中醫這麼有興趣,必須好好的跟他聊聊。

(本文寫於2014年,經整理後重新刊出。)
0 Comments

    何庭軒醫師

    診餘醫話、個案心得

    日期

    March 2020
    February 2020
    July 2019
    June 2019
    May 2019

    分類

    All

    RSS Feed

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