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來有不少咳嗽的病人求診,其中不少人都問可否食蘿蔔,都認為它是寒涼、破氣之物,有哮喘、咳嗽的人士不可多食,甚至有「蘿蔔解人參」之說,到底中醫如何理解蘿蔔呢?
事實上,蘿蔔古名為「萊菔」,早在《詩經》中已有記載。我們平時食用的蘿蔔是其根部,性涼,味辛甘,功效包括通利臟腑、消食、化痰、去滯等。因其性味確實偏於寒涼,所以脾胃虛弱、氣血虛弱者的人士並不適宜食用,尤其是常有腹瀉及喘咳者更不應食。然而,翻查中醫典籍,卻並無記載有關「蘿蔔解人參」之說。那到底蘿蔔與人參能否一同食用呢?
歸根究底,蘿蔔性質偏寒涼,人參性偏溫;蘿蔔動氣消滯,人參具補氣功效;兩者性質南轅北轍。若兩者一起食用,未必能帶來任何改變。因此,古藉中雖無「蘿蔔解人參」的記載,但因為兩藥性味完全相反,服食人參時確應忌食蘿蔔。或者這樣解釋,會更幫助大家理解蘿蔔與人參的關係。
蘿蔔不適合脾胃虛寒之人,但只要用得合時,它也有可用之處。例如秋冬期間熱賣的羊腩煲,便借助了蘿蔔寒涼之性來減輕羊肉燥熱之性,平衡餸菜本身的偏性,使人體服食之後能以羊肉之溫來驅寒但亦不會上火。另外,若食滯而致噯酸、胃部脹滿不適,可食用蘿蔔以消滯。非外傷性而時有流鼻血者,亦可間中服食蘿蔔來緩解。有傳蘿蔔可以降低血糖,但由於糖尿病在中醫角度可分為幾類,建議先由專業中醫師判斷後方可進食。
值得一提的是,蘿蔔除根部外,各個部位皆可以入藥;較常用的是其種子,稱為「萊菔子」。萊菔子性平,味辛甘,也有消食除脹、降氣化痰之效。《本草經疏》指出:「萊菔子,味辛過於根,以其辛甚,故升降之功亦烈於根也。」顯示種子之性味功效均強於根部,可治療痰多咳嗽、胃腹脹痛等不適。
事實上,蘿蔔古名為「萊菔」,早在《詩經》中已有記載。我們平時食用的蘿蔔是其根部,性涼,味辛甘,功效包括通利臟腑、消食、化痰、去滯等。因其性味確實偏於寒涼,所以脾胃虛弱、氣血虛弱者的人士並不適宜食用,尤其是常有腹瀉及喘咳者更不應食。然而,翻查中醫典籍,卻並無記載有關「蘿蔔解人參」之說。那到底蘿蔔與人參能否一同食用呢?
歸根究底,蘿蔔性質偏寒涼,人參性偏溫;蘿蔔動氣消滯,人參具補氣功效;兩者性質南轅北轍。若兩者一起食用,未必能帶來任何改變。因此,古藉中雖無「蘿蔔解人參」的記載,但因為兩藥性味完全相反,服食人參時確應忌食蘿蔔。或者這樣解釋,會更幫助大家理解蘿蔔與人參的關係。
蘿蔔不適合脾胃虛寒之人,但只要用得合時,它也有可用之處。例如秋冬期間熱賣的羊腩煲,便借助了蘿蔔寒涼之性來減輕羊肉燥熱之性,平衡餸菜本身的偏性,使人體服食之後能以羊肉之溫來驅寒但亦不會上火。另外,若食滯而致噯酸、胃部脹滿不適,可食用蘿蔔以消滯。非外傷性而時有流鼻血者,亦可間中服食蘿蔔來緩解。有傳蘿蔔可以降低血糖,但由於糖尿病在中醫角度可分為幾類,建議先由專業中醫師判斷後方可進食。
值得一提的是,蘿蔔除根部外,各個部位皆可以入藥;較常用的是其種子,稱為「萊菔子」。萊菔子性平,味辛甘,也有消食除脹、降氣化痰之效。《本草經疏》指出:「萊菔子,味辛過於根,以其辛甚,故升降之功亦烈於根也。」顯示種子之性味功效均強於根部,可治療痰多咳嗽、胃腹脹痛等不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