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骨傷科? 即係推拿呀?」
「中醫駁骨?講笑咋?吓,而家重有人做架咩?」
每每跟新認識的朋友說起我是中醫師,他們都總會伸出「友誼之手」──「幫我把脈丫!」。我總笑著回答:「我都睇內科,但我主力做骨傷科,幫人整骨果尐」話未說完,大多換來上述的「回答」。一般我都選擇簡單應對完事,因為我知道自己一旦開了頭,便不知道會說多久……
要談中醫骨傷科,確實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。自古以來,人類生活中也多多少少總有點跌倒、撞傷。在疼痛的驅使下,人們也要找點方法讓自己好受一點。於是,人類漸漸的發現了將熱物貼在身體上,可以解除某些疼痛;按壓、摸揉受傷的部位,又可以減輕些許症狀;受異物刺傷,必須清理傷口才能加速康復,否則會令傷口不能癒合,甚至發膿生瘡。把這些發現一點一點滙聚起來,便成了知識,繼而成了學科、系統。中醫骨傷科亦藉此得以建立。
根據史書記載,周朝設立了史上首次的「官方醫療分科」。當中的「瘍醫」負責「金瘍」、「折瘍」,即處理金屬器所致的開放性創傷與及骨折等的問題,也就是骨傷科醫生的原型了。唐代,我國首本骨傷科專著面世,整理了整骨手法的14個步驟、注意事項及適用藥物等。宋明時代,太醫院共設立了十三科,當中「正骨科」及「金鏃科」都屬於中醫骨傷科的範疇。由此可見,中醫骨傷科學一直發展興盛,亦是被受肯定的醫療技術。直到清朝末年,西方文化湧入,中醫整體受到了人民的質疑,甚至是歧視。中醫骨傷科醫生慢慢淪為「跑江湖、賣膏藥之流」,可謂自生自滅的境地。
直到近年,中醫骨傷科在內地已稍見復原之勢,各地各省各有門派。但在香港,中醫的發展大多圍繞於內科,真正的骨傷科發展並不多見。實情是,認識這門技術的人本不多,能實際操作的人少,敢操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。因此,不少普羅大眾均以為中醫骨傷科已失傳、沒落,年紀少的甚至以為那只是小說情節,現實中並不存在。
「咁中醫點醫斷骨?斷骨喎!唔係一定要去醫院咩?」
這位新朋友對中醫這麼有興趣,必須好好的跟他聊聊。
(本文寫於2014年,經整理後重新刊出。)